船上进入危险密闭处所对“三不”船员Say No!
背 景
船员对于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良好的船员操作能有效提升船舶的安全,这一点毋庸置疑。相反,船员的不当操作可能直接导致一些不幸的发生。
2025年1月15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启动违规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行为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因违规进入货舱、燃油舱等危险密闭空间引发的窒息、中毒等事故隐患。通过一段时间的检查,除了发现船舶在设备设施上存在一些问题外,我们也发现船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01船员“不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
2025年2月9日,浦东海事局安检人员对辖区某轮开展船舶安全检查。该轮便携式气体检测设备每5年由服务商进行校准,期间的定期校准由船上责任船员负责。船上配备了整套工具和标准气体。检查人员要求责任船员现场演示校准步骤,发现责任船员无法进行该设备正确校准,校准后的读数与标准气体的参数存在较大偏差。
原因分析ANALYSIS
缺乏培训
船上没有定期开展气体探测设备的使用培训,加之船员对于气体探测设备的使用频率本身不高,直接导致了部分船员忽视了该设备的使用操作;
语言不通
船上使用的气体探测设备的说明书及菜单非船员工作语言;导致部分船员菜单识别困难,进而导致操作失误;
型式不同
在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船上配备了2套气体探测设备。其中一些船舶上平时测氧测爆培训用的设备型式和另外的设备有很大不同。这无形中导致了船员对于其它设备的不熟练。
02船员“不熟悉”进入危险密闭处所程序
2025年2月11日,浦东海事局某受检船的一台设备显示氧气浓度为20.2%左右。另一台设备测得的氧气含量是20.9%。两者在读数上存在很大的测量误差。该船在设备存在较大误差情况下于前一日开展了进入密闭处所的演习,而且也没有按照要求开展风险评估和签发许可。经了解,该任船长在船期间,船上开展进入密闭处所和救助演习均未签发进入许可。
一些船员“不熟悉”的情况举例:
03船员“不清楚”密闭处所的进入救助
2025年2月,浦东海事局对某外轮开展PSC检查中发现该船配备了较为齐全的救助设备,例如担架、起吊架、安全绳等一应设备。该船的担架处于良好的未开封的包装中,起吊架没有任何使用痕迹。这充分说明了该船没有使用该类设备模拟开展过救助演习。船员的不熟悉和不熟练也不言而喻。
原因分析ANALYSIS缺乏操练
船上虽然配备救助设备,但没有开展过此类设备的使用操练,船员操作设备十分生疏甚至根本不会使用。
缺乏预案
船上一般都制定了人员正常进入的方案,部分船舶没有考虑人员意外伤害后的救助预案。在实际培训中,更不会涉及到救助内容。
缺乏设备
在以往的检查中,我们发现部分船舶未配有气体测量设备、救助设备,导致无法按照救助程序或者预案有效开展应急演练。
04对“三不”船员的一些建议
近年来,密闭处所事故频发,给船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坚决对“三不船员”说“NO”,并建议如下:
1. 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每位船员都应树立主人翁意识,切实履行安全责任。安全不仅仅是管理层的责任,更是每一位船员的责任。船员应做到知安全、行安全、守安全。
2. 强化操作能力,提升应急能力
为了确保船上作业的安全,船员应积极参与在船培训,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了解并掌握船上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操作,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3.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主体责任
公司应加强对船舶的定期检查和专业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公司应加强对船员的安全教育和督导,确保每位船员都能严格遵守安全规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指导船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通过演练,让船员熟悉应急程序,提升应急响应能力。